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用情绪帮助孩子学习?

一出学社 一出学社 2021-07-30


文章整理自一出学社在顶思分享会上的分享,本期为整理稿(一)你真的了解学困生吗?



说到学困生你会想到什么?

常年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总是被叫家长的学生,经常惹事生非的学生......

每个人的学校生涯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所谓的熊学生、熊孩子或者学困生,他们特质突出,但又常常被忽略。

当我们都向前看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关心学困生到底怎么了?他们在想什么?

一、三类“特别”的孩子

在学校中我们会看到三种类型的学生。

  • 第一类孩子在学校非常积极活跃,但是在成绩上却是多科不及格。

  • 第二类孩子在学校总是处于很累的状态,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习。

  • 第三类孩子有着大量叛逆行为,经常违规违纪被老师约谈。

这三类学生就是一出学社正在招收和服务的“学困生”。很多人可能认为学困生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校中正常就读升学。但根据官方报道的数据,有超过10%的初高中生都属于这个群体,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30%曾出现过抑郁症状,10%出现过焦虑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

这些特别的孩子也被称为在学习上面临挑战的学生,他们常在面临诸如学习障碍、情绪或行为障碍、人际沟通障碍等问题的困扰。

二、你以为孩子是感情用事?!

不,我们才是

对教育者来说,将这些孩子归为学困生是简单的,但是想要真的支持这批学生成长,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行为。

在探索的过程中,脑科学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美国一所顶尖文理学校曾做过一个名叫Good idea(这是一个好的想法)的实验。实验中设置了成人组和儿童组,在他们的头上装了一个核磁共振仪,监测他们大脑的运作情况,然后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例如与鲨鱼一起游泳是好的想法吗?吃一顿沙拉是好的想法吗?

实验人员在明显危险的问题与明显安全的问题之间不断切换,看他们的回答。有意思的结果是成人组和儿童组的答案是一样的,但他们大脑里面活跃的区域却不一样。

成人的脑岛与杏仁核部分最活跃,而这个部分控制着人们的情绪。当你遇到特殊的情况,这个部分会被激活让你感到兴奋、恐惧,继而想要逃跑或去战斗。成人的这一部分在思考时会先亮起来。而儿童亮起来的部分是大脑前额皮层,这个部分是我们大脑处理推理、逻辑,用理性思考的部分。这个结果和我们的直觉判断恰恰相反。

我们觉得成人是用理智来判断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儿童反而是感情用事的群体,但大脑告诉我们成人首先感到的是情绪,跟鲨鱼游泳让成人感受到恐慌,所以第一时间的答案是不。但儿童面对问题先运用了逻辑的部分,他们会分析我跟鲨鱼游泳,可能被吃掉,所以不要跟鲨鱼游泳。但因为儿童理性思考的区域没有完全发展好,尽管他理性上知道这个事情不该做,但仍有可能去做这件事情。

1980年代南加州大学进行的实验再次印证了上面实验的结果。南加大实验的对象是大脑情绪区域受损伤的人群。这类人群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每一个行为的后果,复述出规章制度,但是在行为上仍旧不断违规,忽视身边人的感受。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不断犯同样的错误,无法从过往的经历中学习。

脑科学的研究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是一个特别愚蠢的错误,但一些孩子偏偏一次又一次地犯错。因为他们缺乏情绪上的感知,或者说他们情绪感知发展的进程受阻。

三、用好情绪——让情绪适时发生

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实跟现在很多人倡导的育儿理念很类似。

比如当孩子想玩石头,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不让他去玩,但现在育儿提倡家长可以鼓励他去玩。当孩子用石头砸疼了自己的脚,他自己就不去玩了。反而在养育过程中,不断的禁止会切断孩子在实践互动中情绪的产生,无法产生这样可怕、畏惧和疼痛的情绪,导致他脑部无法发展出足够的情绪感知,从而判断这件事情该不该做。

所以在学社中我们非常强调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借此去不断校准学生的行为。   

1.与错误紧密关联的情绪

日常接触学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学生犯错时,该让他承担的部分需要他去承担,该让他感到郁闷内疚的时候要让他产生这种情绪。比如在学社如果住宿生违反相关规定会有停宿的处罚,连续一段时间他无法在学校住宿。而这段时间可以去感知自己犯错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应产生的情绪,进而对犯错的事情进行思考。

我们曾经有家长在学生接到停宿的处罚规定时,就直接帮学生在校外订了两周的宾馆,表面上看学生接受了惩罚,适得其反的是家长的介入却让惩罚失效,学生并没有真的感受到惩罚,只是在宾馆里面开开心心地过了两个星期,然后回来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那么在学社我们就要切断父母的庇护,破解父母的庇护,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合理的惩罚非常重要,如果是不相关的惩罚那么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也就不大。

比如传统学校里大家都很熟悉的“请家长”其实不是一种好策略。在学校看来也许请家长能让学生感到内疚,但这也要分情境去看待,比如老师把学生的家长叫来一起骂他一顿,或者说直接把他遣返,让他回家里反省两个星期,但很有可能因为这个惩罚与他犯的事情本身关系不大,无法产生紧密的情绪关联,那么下次他就有可能再犯。

2.课堂上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关联非常重要,除了和错误关联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想鼓励学生做一件事,那么就可以在这件事上多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

当提到数学时,你想起的关键词或者和情绪相关的词汇是什么?我们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被骂,无聊,做不出来,犯困,不知道有什么用或者不及格...

数学或者任意一个学科和学生的负面情绪关联在了一起,那他为什么想来上数学课呢?除了他理性上知道未来要参加中考、高考,不断被灌输学习很重要之外,他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想要来上课的情绪原因或目的。

一出学社是一个特别自由的地方,有选修课、必修课,你可以选了课但不来,只会丢失相应的分数。而我们发现,如果一出的某门课设计的不好,没有意义,没有让学生学到东西或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们就会用脚投票不来上课。当没有人逼迫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反而是最自然的。   

❖同学们在惊喜课上动手实践

这个也许启发大家去反思,我们的课真的给学生带来足够积极的情绪了吗?

为了带来这种积极的情绪感受,鼓励学生自发回到课堂,主动学习,我们曾经带学生去参访谷歌和其他一些企业,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职业存在,从而唤起他们对职业的想法与向往;我们把学生爱看的综艺节目改编搬来课堂上,开了一门叫快乐大本营的课,大家每次都玩的特别开心;另外在写字课上大家一边玩耍一边获得生活中的素材,再将这些素材形成作文。比如有一次学生们去到北京奥森公园回味童年玩过的一些游戏,从而在下节课更好地写出童年作文......

我们一直强调的正面情绪其实不只是开怀大笑。当他们解决一道题觉得很激动,看了一个视频感到兴奋,被一个故事打动,这些都是正面情绪。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更多正面的情绪带给学生呢?让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中,真正让学习和成长发生。     

四、我们认为的并不是学生们需要的

刚接手这批学困生的时候,除了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这批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们如何确保我们的教学体系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参考了大量核心素养的框架,却慢慢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发展全面素养之前,其实更需要去克服的是他们成长中特定的几个瓶颈,于是我们就想开发自己的专门针对学困生的核心素养。

设计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包括教育者、学生、家长在内的参与者,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最后总结提炼出我们的素养模型。

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判断比较一致,他们普遍认为这类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瓶颈,希望去矫正完善他们的认知,能够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但我们发现学生中得票最高的素养是人际交往,而这个素养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调查中得分却非常低。学生认为最让他们困扰,最需要去提升的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和伤害,但是老师家长却认为他们如果学会了自我促进,有责任心和毅力就能更好地学习,却忽视了他们最底层社交情感上的缺失。

这个调查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个学生他必须感到安全,才能学习。很多时候学生遇到问题,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好像都不管用,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有感受到安全。

收尾

其实学困生的存在就是在提醒我们教育中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需求,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教育者和家长,如何为学生们打造安全的环境,如何为他们创设有效的情绪体验,从而让他们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健康成长的人。

图源:网络&一出

下期预告:

在下期分享整理稿中,我们将和大家分享基于对孩子们的理解,一出所进行的各种教学上的尝试。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